爱你中文网 > 修真小说 > 都市藏真 > 正文 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 宋城考古
    本书即将完本最晚为这个月的月底下个月一号发新书所以这本书的更新以后就不稳定了追更的兄弟们以后就不要追了这个月还剩下二十来天要全力准备新书以后花在这本书上的时间就少了这样拖着质量已经变差了不少所以不想继续拖着不完本所以再有几章就完结谢谢一直支持本书的兄弟们!再次感谢!!

    而今日城墙的规模则起始于金的南、京城金末为抵挡强大的蒙军“宣宗以京城阔远难守召高琪筑里城公私力尽乃得成。”

    宣宗命令在加固、加高东西墙的同时又将其南北墙铲平外扩将里城向南推进了300米左右向北推进了约700米。

    这次整修确定了今日开封城墙的规模。

    金南、京皇城是在北宋故宫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略有更改大抵皆宋朝之旧。

    宋金城墙是否在同一水平面上?金时期城门名称如何?这些都是有待考古论证的。

    元灭金后开、封又更名为汴梁至正17年(1357年)元将泰木花(秦不花?待考)为防红巾军攻城将汴梁城13座城门只留五座以通往来余八门俱塞。

    1358年5月刘福通攻下汴梁韩机几到此建国号宋也未将已塞的城门打开但第二年八月就被元军反攻破。

    明以前的城墙除皇城为砖筑外其它城墙全为土筑只有城楼和城门用砖砌。

    自明朝开始城墙大规模的改为砖砌。

    开、封城墙也一样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在金代城墙的基础上。全部城墙用砖包砌修城后城墙全长20里190步高3丈5尺宽2丈1尺城外又宽5丈深1丈的护城河围绕。

    因被铲王气只开辟五个城门此后。明开封城墙又多次修复曾经达到一个小**。

    对此《如梦录城池记》有详尽记载:开、封城高达五丈“敌楼五座俱有箭炮眼三方四正十六邪大城楼五座角楼五座星楼二十四座。俱按二十八宿布置;样铺十座窝铺五十四座炮楼十座……”。

    五处城门加上月门再加上水门共有二十五个门洞每个门洞有铁裹门两扇共有“铁裹门五十扇”。

    随着敌楼、炮眼、炮楼等各种防御设施的完善。一座雄伟壮观的城墙矗立在明代中原大地上。

    明初开、封被朱元璋定为北、京。

    到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打消了建都开封的计划后才罢开、封封吴王朱橚为周王封国于此。

    周王的岳父冯胜完成了周王府及紫禁城的建设形成了开、封城墙、萧墙、紫禁城三重城垣的结构。

    萧墙是古代宫室用以分隔内外的小墙。

    周王府“周围萧墙九里十三步(或者是九里三十步?这个也是待考)。高二丈许蜈蚣木镇压上覆琉璃瓦……向南是午门东曰东华门西曰西华门。北曰后宰门。”

    内城紫禁城周围五里左右高五丈上有花垛口四周有城壕环绕四门“南门曰端礼门北门曰承智门东门曰礼仁门西门曰遵义门”。

    但是明代为保护北、京主要修筑黄河北岸大堤导致黄河泛滥时给河、南地区带来很大危害。

    开、封城墙受到黄河水的一次次肆虐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年)元月黄河决口水自北门入城淹没官民房舍甚多。

    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黄河决口水自封丘门入城宫廨民舍塌坏甚多城内长期积水。

    成祖永乐八年(1410年)秋黄河决口毁城200余丈“民被患者万四千余户没田七千五百余顷”。

    英宗天顺五年(1461年)七月黄河决口水自北门入官私房舍淹没过半居民死亡无数。

    崇祯十五年(1642年)四至九月李自成第三次攻城城内官兵为灭义军在开、封之北黄河大堤扒口两处使水淹义军城内37万人仅剩3万余。

    明末开、封城为黄河水淹没只露城垛这样的事情经历了一次次之后到了近代历经20年考古发掘现在在这座古都地下3米至12米处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国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镇构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景观。

    这虽然不能说是独有的但也差不多这样的奇观除了开、封另外只有在位于商、丘市现存商、丘古城之下发现的六座不同朝代的古都、古城叠加在一起的城摞城奇观这都是由于历代黄河泛滥所造成的。

    除最底层的魏大梁城因埋藏太深和勘探技术手段所限未能发现外其余5座城池均已相继发现和初步探明。

    至此“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这个一直流传在开、封民间的神秘传说终于被考古证实。

    考古资料表明发现的5座城池基本处在同一区域摞在最上面的是清代开、封城最下面的则是唐代中原重镇汴州城其中城市规模最为庞大的是一千年前“人口上百万富丽甲天下”的国际大都会北宋国都东、京城。

    公元前364年战国时期的魏惠王迁都开、封兴建了著名的大梁城此后2200多年间历代统治者在这块土地上又建起了唐汴州城、北宋东京三城、金汴京城、明开、封城和清开、封城。

    战乱与河水泥沙一次次将这些辉煌一时的名城掩埋人们又一次次地在原址上重建家园掩埋在泥沙深处的座座古城就“叠罗汉”般叠加起来。

    北宋王朝在开封建都长达168年当时的国都东、京城却在盛极之后又神秘消失。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都城之一寻找它的下落。一直是考古工作者的目标。

    梦寐以求的机遇终于在1981年出现:在开、封龙亭湖底清淤过程中规模宏大的明代周王府遗址突然浮现。

    据史书记载周王府是在宋、金皇宫基址上修建起来的但周王府的下面真的埋藏着一座千年皇城吗?

    大规模的“宋城考古”从此拉开了帷幕东、京城终于呈现在考古工作者面前。

    考古发掘情况表明。北宋东、京城是一个东西略短、南北稍长由内向外依次筑有皇城、内城、外城并各有护城壕沟的都城。

    它不仅城高池深而且墙外有墙城中套城。

    周长近30公里、面积达50多平方公里的外城遗址全部淤埋于地下2米~8米的深处在对外城西南角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外城城墙仍残高87米城墙底宽342米顶宽4米。版筑的城墙异常坚硬。

    在寻找宋城的过程中还意外发现了很多上下叠压在一起的其它城址由此撩开了传说中开、封城下“城摞城”的神秘面纱。

    在今日开、封著名的龙亭景区地下约8米深处是北宋东、京城的皇城遗址所在地它分别与金皇城与明周王府紫禁城遗址相叠压。

    内城是东、京城的第二道城墙它在唐代汴州城的基础上修建而成。

    考古勘测还表明北宋内城较现存的开封明清城略小其东西墙坐落在唐汴州东西墙之上。上层又与明清开封城相叠压。

    其南北墙则分别处于今开、封旧城区南北部一带残墙距地表10米~12米。

    为探明宋金城墙的结构和叠压关系。考古工作者在宋内城北墙西段进行了考古发掘。

    发掘情况表明明、金、宋三座城墙自上而下叠压在一起城墙虽系夯土版筑而成但夯层、夯窝均有明显区别。

    明周王府萧墙遗址至今大部分保存完好淤埋于地面下3米至5米深。

    从周王府紫禁城北墙的城墙解剖情况看发现城墙分为两部分。上层为明周王府紫禁城北墙下层为宋皇城北墙两墙相互叠压在一起证实了明周王府确系利用宋宫旧基建造而成。

    考古勘探还证实位于“城摞城”最底部的唐汴州城。其东西墙叠压在北宋东西内墙的东西墙下南北墙则由于金代后期的毁坏残墙淤埋于现地表下10米到12米深处城墙残高1米至3米、残宽10米左右。

    除了“城摞城”、“墙摞墙”考古过程中还发现了很多“路摞路”、“门摞门”、“马道摞马道”的奇特现象。

    繁华的中山路是开封市旧城的中轴线其地下8米处正是北宋东京城南北中轴线上的一条通衢大道--御街。

    中山路和御街之间分别叠压着明代和清代的路面这种“路摞路”的景观还意味着从古代的都城到现代的城市层层叠加起来的数座开、封城南北中轴线居然没有丝毫变动。

    李达确实是这一方面的专家通过他的介绍韩孔雀已经对这里的这座地下宝库十分感兴趣。

    在李达的带领下韩孔雀亲自去了考古现场。

    现在在开、封城墙西门大梁门北侧发掘出一条晚清时期的古马道遗迹并在其下深约1米处又发现了一段保存完好、人行道和礓(旁石加察)清晰可见的古马道遗迹。

    令人惊奇的是在第二层古马道下约50厘米深处又发掘出一条砖层腐损严重、使用时间较长、年代更为久远的古马道。

    三层古马道上下层层相叠以立体的形式真切展示了开、封城下“城摞城”的奇特景观再次为“城摞城”现象的研究增添了更为确凿的实证。(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